親山步道:仙跡岩

2015010310:10

特色介紹

仙跡巖牌樓

仙跡岩位於景美地區,亦稱溪子口 山,周邊視野景觀良好,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曾至此留下足跡,使得仙跡岩聲名大噪,常吸引目睹神跡的好奇者前來遊賞,這裡也是附近居民健行運動的最佳去處。仙跡岩與七星山一樣,擁有一顆一等衛星控制點,自景美景興路243巷牌樓拾級而上,經過78階的長壽梯與100階的登仙坡後,就是濃蔭密佈的綠色步道,沿途種類繁多的綠色植被、山頂的仙跡岩大石上、健康步道及仙岩廟皆可遠眺臺北盆地街景,景色幽靜而宜人。

山不在高 小而美就好
山不在高小而美就好

仙跡岩位在景美地區,這山自然別名「景美山」,再因為地處景美溪匯入新店溪的溪口附近,所以也有個「溪子口山」的小名。它的海拔高度雖然只有144公尺,但放眼四周視野良好,別看它只是座小山,可也和七星山一樣,擁有一顆一等衛星控制點。擁有開闊的視野,再加上附近交通便捷,山頂附近因此還能找到繪製地形圖的三角測量基點、而且還是一顆二等三角點基石呢。

仙跡岩山勢不高,不但是附近居民可親的「後花園」,全家一起爬山也很適合。雖說一開始要花點力氣先爬完78階的長壽梯,接著再走100階的登仙坡,兩旁濃密樹林喚來的清涼山風,很快就能為你消弭剛才爬坡的疲勞。之後的步道一路平緩易行,沿途又設有多處涼亭可歇腳或觀景,循著新設的小鳥造型指標向前行,就可以好整以暇、輕輕鬆鬆地走完全程。

由主婦聯盟設計規劃的生態解說牌一路隨行,讓這趟旅程更具「看頭」。只消按圖索驥,就能在行旅途中一探這裡的生態樣貌和自然環境。就連仙跡岩的地質、以及附近山坡地濫墾的嚴重性,也能從中略窺一二,讓趣味盎然的步道之旅又多了份知性。在不經意間,生態教育的常識也深深烙印在來訪小朋友的腦海中,成為兒時記憶的豐富寶藏。

春夏秋冬 四季賞趣樂
春夏秋冬四季賞趣樂

這裡是最佳的自然生態戶外觀察教室。隨著四季更迭輪轉,精彩動人的動植物生態絕對會讓你不虛此行。

仙跡岩的生態環境獨立完整、自成一體,二月見雪白的曼陀羅花和緋紅的山櫻花。倒垂的曼陀羅姿態特殊,全株都含有毒素,是典型的「不可近褻玩」花種;山櫻花冬季先開花,春天才長出嫩葉和果實,冬、春之交經常吸引鳥類與昆蟲來訪。春天以後,扁鍬形蟲、象鼻蟲、星天牛等昆蟲經常會出來活動;臺灣常見的斯文豪氏攀蜥也是步道旁的常客。

四、五月間是「五月雪」油桐花紛飛的時節,在油桐花叢中最容易發現紅肩粉蝶的豔麗身影。從五月開始,喜歡攀附樹冠上享受日光浴的酸藤開滿粉紅花朵,為樹木披上粉彩外衣;滿是金黃小花的相思樹花海也為初夏山丘憑添幾分繽紛色彩。六月黃蕊白花的月桃花盛放,結有果實的樹種則是山龍眼和構樹;沿路上的野桐花也招來不少蝴蝶、天牛和金龜子,這可是一年一度近距離觀察許多昆蟲的好時機。

仙跡岩步道

視野開闊的仙巖廟前人工栽培的綠籬植物,像鳳仙花、朱槿花等,總會吸引為數可觀的鳳蝶前來採蜜。仙跡岩常見的蝴蝶多達二、三十種,蝶影飛舞好不熱鬧;賣力高唱「求偶曲」的五色鳥、綠繡眼也來參一腳,不時出沒林間的鳥伴還有白頭翁、畫眉、山紅頭等。進入繁殖高峰期的赤腹松鼠急著找伴侶,自然也會加入大自然的樂音之中。

十一月楓紅映山頭,時序進入深秋,仙跡岩豐厚的生命力也許漸漸休養生息去了,但居高臨下的美景仍聚足相當人氣,有人說遊仙跡岩最佳的時刻是在黃昏,看完滿天彩霞後,緊接著璀璨的臺北市夜景就展現眼前。這位於景美溪畔的小山真是令人嘖嘖驚奇,標準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無怪乎魅力十足,假日總是遊人如織。

點擊此圖觀看完整的仙跡岩親山步道路線圖

 

交通指南

  1. 捷運景美站下車,往景興路方向步行抵入口牌樓。
  2. 公車可搭至「景美國小站、海巡署站」下車,其相關搭程資訊,請逕至臺北市公共運輸處公車動態資訊系統查詢http://www.e-bus.taipei.gov.tw/


路程小叮嚀

  1. 冬季太陽下山早,夜間沿途設有路燈,但建議下午四五點後在山區,還是隨身攜帶手電筒會比較妥當。
  2. 仙跡岩路徑不長但登山口約有14個之多,往景美或木柵四通八達,下山很方便。上山前不妨繞道景美市場旁的集應廟,探訪文山區唯一被列入國家級古蹟的寺廟;公車族下車後正好前往景美國小,欣賞校園內的兩株被稱為夫妻樹的百年老樹。

步道小檔案

仙跡岩親山步道

離捷運景美站不遠的仙跡岩,步道兩旁樹蔭濃密,夏日走來備感涼爽,沿途還有蝴蝶花香和蟲鳴鳥叫相伴,所以臺北人最喜歡造訪的生態景點,仙跡岩可是排行TOP 5喲!

步檔小檔案

* 地理位置:臺北市南港山南側文山區境內

* 路徑長度:登山步道約1.9公里,全線約3.5公里

* 海拔高度:141公尺

* 步行時間:約2小時

* 景觀特色:仙人足跡、天然林生態、鳥類昆蟲種類繁多

* 活動方式:健行、賞景、享受森林浴

* 步道動線

  捷運景美站
0.8K
約7分
景興路243巷登山口牌樓
0.4K
約10分
慈善亭
0.2K
約7分
仙跡岩
 
0.1K
約2分
溪子口山
0.1K
約2分
步道岔路
0.45K
約13分
打印亭
0.55K
約23分
勞保局倉庫
 
0.14K
約2分
興隆路三段304巷25號登山口
0.2K
約5分
海巡署站
0.6K
約10分
捷運萬芳醫院站

(步行時間僅供參考)

 

top↑

 

 

 

 

 

 

人文及生態

運送火種而燙紅嘴、腳的紅嘴黑鵯(火)
仙跡岩牌坊

  走入仙跡岩牌坊,經過山居的幾戶人家後,從紫範宮起算是登山步道正式的起點。步道一開始就是向上蜿蜒的幾個連續彎路,邊坡上是榕家族的匯聚之地,包括:正榕、島榕、大葉雀榕、菲律賓榕、稜果榕、水同木等,而成熟的榕果吸引眾多鳥類來覓食,其中紅嘴黑鵯絕對是讓人過目不忘的鳥類之一。

  紅嘴黑鵯屬於鵯科,活躍於中、低海拔山坡地或森林邊緣,常發出『喵!喵!』的叫聲。雜食性,吃東西時還會混著一些羅氏鹽膚木的果實一道吃,這樣像極人類調味的舉動,讓紅嘴黑鵯堪稱鳥類的美食家。

  關於紅嘴黑鵯,布農族有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布農族居住的部落洪水為患,族人沒有柴火可供烹食,在飢寒交迫之際,原本有一身漂亮羽毛的紅嘴黑鵯,及時幫忙找到火源,並用嘴喙叼出火種,以腳爪抓著火種飛送給族人,讓布農族人得以存活繁衍。而紅嘴黑鵯卻因為這樣,燙紅了牠的嘴喙與腳爪,並燒焦了羽毛,造成紅嘴黑鵯現在一身黑羽毛及紅嘴、紅腳的特徵。

鯉魚山腳的『霧裡薛圳』(水)

  在仙跡岩登山步道上的第一個涼亭小歇,從雀榕、島榕形成的纏勒平臺旁拾級而上時,把視線轉向南方,可以看見一座小小的山頭位於國家考場的後方,和仙跡岩幾乎平行,那是海拔才52公尺的鯉魚山。在鯉魚山山腰,可以看到景美溪彎彎流過;從山上『水尾福德宮』的名稱可知此處已是溪流的下游;根據《臺北市誌》,在清代雍正末年、乾隆初年,入墾的漢人於鯉魚山腳築霧裡薛圳,引水灌溉景美至公館,並銜接到昔日大安庄、萬華一帶,面積達700餘甲,是當時重要的水利設施。溯溪而上至中游的深坑、上游的石碇,則可見淡蘭古道的遺跡,還有先民在沿岸開疆拓土、努力營生的動人故事。

風景優美的山---景美山(山)
景美山

  步道上坡段的下一個小憩之處是獅子亭,亭子附近的木棧道邊,可以看到鑲嵌一顆人頭造型的大岩石,這是由於沈積岩中成份、硬度、顏色、風化特性不同的礦物,經地殼變動後,形成結核構造,步道上的人頭景點即為結核構造的表現。

  隨著登山步道拾級而上,視野益形開闊,腳邊開始看到的裸露岩質,正式昭告登山客踏上仙跡岩所在景美山的稜線上。景美山標高144公尺,地處景美溪匯入新店溪溪口附近,故又名溪子口山。景美山地質屬中世紀沈積地層,由1950~1800萬年前沈積的石底層與1800~1350萬年前沈積的南港層組成的厚層砂岩。稜線上視野良好,可遠眺101大樓、遠企、新光三越等,北市三棟代表性高樓分別豎立於視野的北、西北和西方。

  景美山上設有一顆二等三角點,三角點的作用為繪製地形圖時所使用的三角測量基點,其等級是依照其所形成的測量三角形的平均邊長而定,邊長平均在45公里以上為一等,8公里以上為二等,4公里以上為三等。民國83年內政部又在同一地點增設一等衛星控制點,作為國家各項測量工程依據。

迎風揮手的白匏子(風)

  在仙跡岩稜線上的木棧道沿途,是近距離觀察白匏子的好地點。白匏子是非常特別的名字,當你遠遠看到山坡上,一片綠色之中摻雜著一團團的白色時,百分之九十是白匏子。由於葉背密布白色星狀絨毛,使葉背看起來是白色的。當風起時,葉背翻來翻去,就好像對人愉快的招手說:『來呀!快來親近大自然呀!』

  白匏子與同屬大戟科的野桐很像,最好的辨認方式就是它白色的葉背,它的葉柄很長,在葉子基部有一對腺點,會分泌螞蟻愛吃的蜜露,所以常常可以看到螞蟻徘徊在腺點附近勤奮工作。

  白匏子的材質輕軟,除供做薪材、製作木屐外,目前尚無其他應用。但是由於生長快速,在向陽的崩塌地及陡峭的山坡均能快速繁衍,對水土保持及山坡地綠化默默地奉獻心力。生態上常將白匏子視為向陽坡地經外力干擾後恢復的指標植物之一。

刻骨銘心-藤相思(林)
打印臺

  從往麥田山莊的指標起至打印臺之間,藤相思小苗零星地在登山步道旁生長,往往讓人誤以為是合歡之類的幼株,而在除草時被順道剷除。然而一旦讓藤相思鉤上身邊的樹,並且以尖銳的鉤刺攀附往上爬時,就很難不注意到它那近乎『一步一血跡』的攀藤存在了。

  藤相思屬含羞草科的藤本植物,它的莖、枝、葉柄都具有稜角及圓錐狀的短鉤刺,莖、枝常作扭狀彎曲。葉的型態為偶數二回羽狀複葉,羽片6~15對,對生。黃綠色的花屬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扁平狀的莢果長約10公分,初結的果表面覆有絨毛,隨著熟成而轉為平滑的表面。

剪掉老烏?的桎梏,讓它順暢地呼吸(人)

  在向下的登山步道途中可以看到標示興隆路三段304巷的指標,在此步道岔出另一條小徑,站在岔口接待的是十二棵彷彿同根生的相思樹,指引登山客嘗試與主要步道大異其趣、洋溢著更自然純樸風味的泥土小徑步道。順著泥土小徑步道向下走,直到勞保局倉庫對面,步道即將抵達終點,而等在出口送別的就是一同見證仙跡岩人文歷史的老烏?。

  烏?曾是日據時代的高經濟作物,葉能作黑色染料;種子白色假種皮的臘質,稱?蠟,精製出的硬脂酸、油酸,可以用來製造蠟燭和肥皂;核仁榨出的黃色清油稱木油,可做燈油,也可製油漆、機械滑潤油,油粕可做肥料;樹皮可製香,輕軟而細密;木材質沈堅,可做成家具、櫥櫃、器物,尤其是用來雕刻或製作陀螺等;根皮則可入藥,傳統用於治吸血蟲病。

  到訪的登山客,不妨就這麼靜靜在老烏?旁聆聽一晌,在風吹過那菱形葉間的細訴中放下心頭的負擔,與之共享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