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事會聽同學的?–同儕對學生行為之影響

2014102216:23
張民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副教授)

當學生有違規行為,老師通知家長時,常會聽家長講:「我的小孩很乖咧,都是被同學帶壞的!」這句話有幾分道理,小孩長愈大、愈容易受同儕影響。洪蘭教授翻譯J. R. Harris所著《教養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五百多頁的篇幅重點只講一件事,那就是同儕影響大過親職教養

青少年同儕之間的友誼講求共同的思想與情感、忠誠與信諾,重視同儕歸屬、講義氣,容易形成小團體或死黨。這時期的友誼不管是強度和傷害性,都達到頂點,因此出現了個體本來不想做,但受同儕影響而產生意願的行為;以及個體本來想做,但受同儕影響而變成無意願的行為。這些行為如果依照行為的正向(包括中性)和負向,個體的有無意願,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正向或中性行為 負向行為
本來無意願卻做了 一、受同儕影響而產生意願的正向或中性行為 二、受同儕影響而產生意願的負向行為
本來有意願卻不做 三、受同儕影響而變成無意願的正向或中性行為 四、受同儕影響而變成無意願的負向行為


筆者有機會詢問大學生過往求學受同儕影響的經驗,依照學生的分享,這四種類型的行為,有以下的實例:

一、受同儕影響而產生意願的正向或中性行為
本來自己並不想這樣做,但看到同學這樣做了,自己覺得也應該跟著做。這些行為包括像:衣服穿著改變(改褲子長褲成五分褲、AB褲改成喇叭褲或垮褲);打電玩遊戲;郵購或網購;描手形算命;交筆友或網友;做手工藝;抓飛機許願;購買特定的玩具;、改變穿著和生活用語;共組小型讀書會;受室友愛整潔影響對環境要求標準提高;看同學下課都在準備下節考試,結果自己也不自覺在下課讀書;同學考前唸書自己也跟著唸書;相約讀書;看到同學買參考書,自己也跟著買;補習;同學連署對學校申訴;選課時會因朋友們都修同一門課;雖然那位老師或課程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卻還是會去選等。

二、受同儕影響而產生意願的負向行為
本來自己並不想這樣做,但看到同學這樣做了,覺得自己做了也沒關係,最多一起受罰。這些受影響的行為包括:攜帶違禁品到校;作弊;抽菸;真(假)割腕;上學遲到;、遲進教室;不上課或翹課;利用教室設備看影片;不寫作業;上課睡覺;翹課;吃東西;發言不舉手;體育課穿便服;學同學罵髒話;討厭或排擠同學和老師;護航朋友犯錯;聯合幹部罷工;去網咖或電動遊樂場;玩筆仙錢仙;買和穿名牌等。

三、受同儕影響而變成無意願的正向或中性行為
本來自己想這樣做,看到同學不這樣做,即使是正向行為,就覺得自己也不想做了。例如:校外教學因為好朋友沒參加而作罷;因同學嘲諷而不敢在下課時間看書;本來自己喜歡團體活動但因同學不喜歡,自己也不喜歡了;本來自己喜歡某類裝扮或髮型例如紅色衣服,但因某位同學行為作法不受班上同學喜愛,他喜歡穿紅色衣服,自己衣服就避免跟他相同;討論報告時有自己的想法,但感覺同學不是很同意,所以選擇接受他人的意見;班上同學都覺得粉紅色很三八,有人喜歡粉紅色不敢說出來,有粉紅色的東西也不敢帶。

四、受同儕影響而變成無意願的負向行為
本來自己想這樣做,看到同學不這樣做,就覺得自己也不想做了。好比說:不敢告密惡作劇的同學;受到班上不良份子強迫,因而陷害其他同學;當幹部時睜隻眼、閉隻眼等等。

從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同儕的影響力量不可小覷。在課業上,如果能夠形塑班上的學習風氣,可以讓學生不自覺地和同學唸起書來。在行為上,學生會跟同儕一樣趕流行、追時髦,也會不由分說地做一些跟自己意願不同的事情;而對於作弊、抽煙、攜帶違禁品、上課不遵守規範的行為,會有「漣漪效應」,如果有學生從事而未受到禁止就會影響其他同儕,比如作弊就是一例,如果有學生作弊,老師未發現或未處理,就會導致其他學生陸陸續續作弊。教師在教學和班級經營時,不僅要看到學生個人行為,也要注意到同儕集體所產生的影響啊!

此外,還須要正視一個問題,有效教學固然重要,但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及影響的面向應該不是僅在知識的傳授、考試的技巧指導等,還肩負人格的陶冶、價值觀的澄清、興趣的引導、社會技巧的指導,以及生涯的輔導等,這也就是學校與補習班功能不同,學校老師和補習班教師任務尚有差異之處,希冀學校和老師都能重新檢視學校教育的價值,並且重新思維和定位,致力學生的教育和有效學習,而非僅從要不要補習去看待,願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