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好禮貌,怎麼教?

2014022415:50
大人講話,孩子愛理不理;說話時不看人家眼睛;上課學生暴粗口、開黃腔……孩子或學生的「無禮」行徑,背後究竟透露什麼訊息?如何引導孩子以禮待人?
 

一、遇見人不主動打招呼

狀況一:在電梯碰到鄰居,五歲的小明趕緊別過頭,躲到媽媽背後。

狀況二:校門口,導護老師面帶微笑向學生打招呼,學生卻不回話。

 

可能原因:

大人可從孩子的年齡、特質、場合等分別去觀察,了解孩子「不主動打招呼」的情境與對象,是偶爾因注意力放在別處而忽略,或是不分場合的普遍性習慣,還是針對「特定人物或場合」所展現的行為。

 

可以怎麼做

年紀愈小的孩子,遇見不太熟悉的人,第一反應往往是警戒與退縮,這是保護自我的自然反應。大人這時可透過「小寶,這是住在隔壁的李媽媽」等介紹開始,自然將孩子拉入大人的社交圈,而不是動不動就用「怎麼不叫人?這樣沒禮貌」來責備孩子。

當我們期待孩子主動打招呼時,也可釐清雙方對「打招呼方式」的期待是否一致。台北市金華國中校長黃景生說,打招呼不見得都得大聲說「老師好、同學早」;碰上天性害羞的孩子,方式可能會拘謹些,即使只是眼神接觸的微笑、點頭、揮揮手,都可視為孩子練習回應的過程。大人先示範出自己熱情溫暖的一面,循序漸進,接受不同的打招呼方式。

還有一種比較棘手的情況是:隨著孩子年紀漸長,有可能會因不喜歡某位親友,而不想主動打招呼。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曾碰過一個案例,由於孩子總覺得媽媽被阿嬤欺負,所以常會瞪阿嬤、不打招呼。
 

「讓孩子過度承擔大人的情感,對小孩的發展並不利,」黃倫芬指出,有時候小孩會很想替弱勢、或善待他的一方出氣;此時若大人能替自己發聲,孩子就不必選邊站,譬如可跟孩子說明「阿嬤的事,媽媽有在處理」。不是好婆婆,不見得就不是好阿嬤。當大人有辦法把兩件事情釐清,孩子也會有寬恕與放鬆的空間。

 

二、講話不直視對方

狀況:每一次豆豆跟人說話,眼睛總是盯著地板,不看著對方,看起來很沒禮貌,我該怎麼做?

 

可能原因:

對多數孩子來說,比他們高大許多的成人,就是一種令人生畏的生物,尤其是他不認識的人。如果孩子天性害羞,「說話時注視著對方」這個要求會更困難。

 

可以怎麼做

如果孩子天性敏感害羞,試著讓他知道:「你低頭都不看著阿姨,阿姨不知道你在跟她說話喔!」當孩子做出了對的行為要強化:「你剛剛說話時看著阿姨,很棒喔!阿姨也很高興你跟她說戶外教學的事。」很可能提醒十次只成功一次,但還是要看見孩子進步的地方,給他鼓勵。

不要期待害羞孩子「轉性」成為外向活潑的人,協助他學習一些技巧,能夠幫助他降低人際焦慮。《教孩子學禮貌》一書建議,在家鼓勵孩子說話時注視你的眼睛,要求愈具體愈好,與其說:「我跟你說話時你要專心。」不如說:「我們說話時,你要看著我的眼睛。」如果看眼睛讓他覺得不自在,那麼讓他看著你的鼻梁。《快樂交朋友》一書的作者強調,很多孩子之所以害羞,是因為被貼上害羞標籤。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生性害羞,不妨告訴他:「你只是需要花點時間熱身而已,沒關係,很多人都會這樣。」

details: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9932&page=1